770朱元璋登基后想灭掉日本,刘伯温却阻止了,他的话现在还值得深思
1360年,朱元璋率军攻取处州,立下赫赫战功。
朱元璋借着大获全胜的机会,命令手下物色优秀的谋士,辅佐他一统天下。
朱元璋闻言,身边的大将胡大海开口道:“我倒是有几个好人选。”
“一位是叶琛,一位是行省元帅,一位是匡山居士,还有一位是青田的天才,名为刘伯温。”
几天后,叶琛和章溢都顺利的被招进了自己的公司,可是刘伯温却一直推脱。
为了招揽贤才,朱元璋派出了孙炎,“以币聘”,想用钱把刘伯温拉拢过来。
编辑搜索
被拒绝之后,朱元璋写了一封信,说出了自己的雄心壮志,可刘伯温却不为所动,还让孙炎带着一把宝剑回来赔罪。
事急从权,朱元璋只好再写一封信,要孙炎把刘伯温赐给他的宝剑带回来,然后再请能人出山。
展开剩余93%这一次,朱元璋的诚意终于打动了刘伯温,从那以后,他就一直跟在朱元璋身边,为他出谋划策。
“三请终出”的故事,更是被后人拿来和刘备“三顾茅庐”相提并论。
作为诸葛亮的第二个版本,刘伯温在辅佐皇帝的过程中,也有过很多惊人的计谋。尤其是古代帝王最重视的疆土之争,更是为阻止朱元璋的兼并企图而进言。
编辑搜索
不过,朱元璋并没有因此而生气,反而像是捡到了宝一样,多年以后,他还在为自己的聪明而赞叹。
什么情况?
明王朝与日本的纠葛
公元1368年,朱元璋遇上了一件大事,那就是他的一生。
有官报:自敕书发出之后,朝鲜,琉球,安南等周边小国,尽皆归顺,绝无二心。
但是,和中国只有一海之隔的日本却显示出了反抗的意图。不主动示好也就算了,接过玺书之后,又连杀五名使者,态度恶劣到了极点。
编辑搜索
“日本曾经和蒙元发生过激烈的冲突,如果他们愿意臣服于明朝,那影响可就大了。”
朱元璋想了一会,虽然有些不高兴,但还是挥了挥手,又写了一道诏书,命使者再到日本去。
他的大度,让他的心腹们大吃一惊。
朱元璋在登基之前,就有一种预感,天下大势已成。各国使臣纷纷出使,为的就是在他登基之时,做出“万国来朝”般的盛况。
日本与中国隔海相望,又与蒙古有着血海深仇,自然也在朱元璋的“遣使名单”之中。
然而,日本方面却对朱元璋的暗示不以为然。
看着齐鲁和河洛相继投降,日本却无动于衷,一点政治觉悟都没有。
日本对此不闻不问的态度,让即将登基为帝的朱元璋很是郁闷。
好在还有很多事情要做,朱元璋冷静下来之后,就开始着手准备后事,倒也没和日本有什么仇怨。
然而,正当他的亲信以为朱元璋不会和日本有任何瓜葛的时候,成功登上帝位的朱元璋,竟然再次向日本发出了邀请。
身为一国之君,朱元璋的姿态已经放得很低了。
但是,日本再一次给了朱元璋一记响亮的耳光。
根据《修史为征》一书的记载,最早发往日本的玺书,朱元璋以杨载、吴文华等七位大臣为代表,可见其重视程度。
编辑搜索
不过,这些人不是死在异国他乡,就是被关押了三个月,只有两个人回来。
甚至,为了表示拒书之意,日本更顺势出兵,“转掠温、台、明州一带海民”,给山东一带造成了极大的威胁。
这一系列的攻击,让朱元璋颜面尽失,怒火中烧,想要吞并整个日本。
但是看在日本在抗击蒙元战争中立下的汗马功劳的份上,朱元璋强忍着怒火,又下了一次使者出使日本的命令,让满朝文武都大吃一惊。
可以说,朱元璋是对日本的尊重。
而反观日本,却是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。
1370年,日本收到了朱元璋第二次递来的玉玺,再次选择无视,狠狠地践踏了大明皇帝的尊严。
朱元璋再也忍耐不住了。
编辑搜索
“蠢尔倭夷”,“人神共怒”这两个字,已经不自觉地透露出了他的隐忍与隐忍。
但即使他好言好语,给足了面子,也很难让他们真心臣服。
眼看着周围的小国一而再再而三地挑衅他的底线,朱元璋下定决心,一定要把日本一网打尽。
朱元璋的这个决定,得到了大多数大臣的支持。
不像唐宋时期,明朝刚刚摆脱了元朝的混乱,打打杀杀还算可以,对于边关没有战事,也没有太大的欲望。
朱元璋政权初定,周边诸国极有可能假意归顺,稍有差池,便有倾覆之虞。
特别是蕞尔岛国,如日本等屡遭挑衅,官员认为若此时不给教训,朝鲜和琉球就可能步其后尘。
编辑搜索
这些大臣的话,触动了朱元璋的敏感神经。
于是,他立刻下令,准备出兵日本,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,将这件事给解决掉。
这时,刘伯温挺身而出,和群臣唱起了反调。
“使者将玉玺交给了日本哪一派?”
刘伯温被誉为“小诸葛”,对朱元璋的登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。
可以说,如果没有他在身边出谋划策,明朝的江山也不可能这么容易就打下来。
但此时,刘伯温说出来的话,却让所有人都有些摸不着头脑。
刘伯温看着一脸茫然的众人,缓缓的说道...
关于刘伯温的三个理由
“臣以为,此时出兵吞并日本,时机未到。”
就在大家都在劝朱元璋去日本的时候,刘伯温的一句话,让所有人都愣住了。
编辑搜索
特别是朱元璋,刚刚被日本人扇了一巴掌,心里正憋着一口气呢,现在又冒出来一个不让他出气的大臣,自然是气不打一处来。
不过,朱元璋仔细一想,也就明白了刘伯温的意思。
随后,朱元璋给刘伯温使了个眼色,让他说出自己的看法。
在朱元璋的授意下,刘伯温不再犹豫,直接将局势说了出来。
第一点,日本当前的政局。
原来,就在朱元璋称帝的同时,日本也进入了“南北朝时期”,国内发生了一系列的政变。
1336年,后醍醐天皇逃出京都,在北奈良吉野建立了自己的政权。
另一方面,京都中,足利幕府也再次扶植了“光明天皇”,对后醍醐天皇进行了全面的否定,并且号召全国人民对他的忠诚。
编辑搜索
因为两位天皇背后都有政治力量的支持,所以醍醐天皇和光明天皇之间的争斗,才会持续这么久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日本出现了“一日二帝,南北京”的混乱局面,从皇室到贵族,再到武士,纷纷效忠于不同的天皇,形成两大政治中心——吉野与京都。
到了1373年,两大强大的武士组织,内家和山名家族都宣布向幕府效忠,而光明天皇则凭借着足利幕府的支持,逐渐占据了上风,将后醍醐天皇压在了下风。
期间,后醍醐天皇虽然极力反抗,但是,武士集团的高调效忠,对他造成了很大的伤害,逐渐失去了与足利幕府抗衡的力量。
到了后期,天皇逐渐控制了日本的大部分统治区,而南朝则日渐式微。
尽管如此,那些对后醍醐天皇誓死效忠的武士团体,却依然在暗中结成了反幕派,随时准备给光明天皇来上一记狠的。
编辑搜索
在这个关键时刻,日本还处在“南北朝时期”的内乱之中,任何外来势力介入,都会引起某个势力的疯狂报复。
在刘伯温看来,这次出使日本的使节屡次受挫,甚至死在异国他乡,多半与对日本国内局势的判断有误有关。
在不知道双方势力范围的情况下,将玉玺交给哪一方,都会让对方感到不安。
为了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,被无视的一方极有可能会挑起事端,破坏中日之间的和平。
如果明军此时攻入日本,必然是在后醍醐天皇和光明天皇之间选择一方,但是这样一来,腹背受敌的危险就会大增。
以明朝军队的战斗力,想要吞下这座城池并不难,但所需要消耗的兵力,却是朱元璋无法承受的。
编辑搜索
刘伯温不主张吞并日本的第二个原因,就是要付出不必要的伤亡。
朱元璋作为农民起义军,并非世袭制下的普通皇族,根基薄弱。
加之明王朝刚刚打完蒙元之战,政权虽已建立,却难保败军不会卷土重来。
蒙古人和中原不同,他们擅长战斗,也擅长适应外界的环境,这让明军在战争中吃了不少亏。
新朝刚刚建立,想要平定周围的叛乱,必然要分出一部分兵力,进行持久战。
大明王朝百废待兴,根本没有足够的兵力来支撑这种高强度的战争,这对于明朝的统治来说,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。
刘伯温认为,如果朱元璋在这个时候出兵攻打日本,和日本打一场持久战,那么他国内的防御力量就会大打折扣,到时候敌人就可以趁机进攻了。
即使最终明军力克日本,且挡住了匪寇对国都的进攻,也难免会兵力虚乏,抵抗反动势力的力量将被大大削弱。
这样一来,一旦有其他势力想要篡权,朱元璋很有可能就分身乏术,最终把自己辛苦打下来的江山拱手让人。
对于跟随朱元璋起义的农民军而言,这样的局面,并不是大家愿意看到的。
更何况,战争开打后,刚从水深火热中走出来的百姓,也会再次跌入动乱的漩涡中,重演食不果腹、庄稼颗粒无收的悲剧。
民不聊生,周围慕名而来的“附属国”,也有可能趁机倒戈。
“附属国”趁机倒戈,明朝财政收入骤降,就是刘伯温所要阐述的第三点不利因素。
以朝鲜为例,蒙元败退后,在北方重新建立北元政权,并没有完全销声匿迹。
北元的建立,给周边小国带来了不少的压力。大家震慑于往日元朝的势力,都想早日称臣,以保护自己的国土和平。
而另一边,朱元璋的明朝势力也逐渐稳固,这就使得夹在两个政权中间的小国十分头疼。
北元已靠元朝统治时期的嚣张跋扈证明过自己的实力,而草根出身的明朝却没有这样的优势。
按照正常逻辑,为了一劳永逸,大多数小国的第一称臣对象,其实是败退北方的北元一族。
但因为害怕日后清算,众小国并没有立即表态,而是准备望风行动,跟随主流。
朝鲜,就是在这个时候站出来的。
当时的朝鲜统治者恭愍王力排众议,宣布向明朝称臣,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周边小国的风向。
但让人始料未及的是,短短几年后,恭愍王遇刺身死,新上任的朝鲜统治者选择继续接受北元册封,开始推广剃发、胡语,迅速与明朝交恶。
虽然无法牵一发而动全身,但朝鲜前后不一的鲜明态度,还是大大降低了周边小国向明朝称臣的积极性。
刘伯温表示,如果此时不顾兵力民疲,强行出兵日本,就很有可能正中北元下怀,让对明称臣的小国心生疑虑。
一旦北元趁机派遣使臣前去各小国说教,诱导他们投入自己的怀抱,那么明朝将要面临的,恐怕是失去附属国的危险境地。
没有附属国的朝奉,再加上国内生产力下降,国库亏空,财政上后继无力,也会影响到明朝与其他国家的战事。
到了那时,纵使明军侥幸吞并日本,要面临的也是国内经济低迷的窘境,走投无路时,甚至还需要以公主和亲的方式来保护国内的安定和谐。
而这,也将成为压垮明朝统治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刘伯温认为,无论是哪一条情况,都可能为刚刚建立的明朝带来灭顶之灾,此时攻打日本,属实不是明智之选。
听了刘伯温的话后,朱元璋的怒气也消了大半,静下心来思索后,朱元璋也觉得刘伯温的话不无道理,这才放弃攻打日本,转而发展起了国内的建设。
在他的出色领导下,明朝稳稳当当地发展了起来,洪武之治、永乐盛世接连开启,百姓安居乐业,一派祥和。
对内安稳和谐,对外万国朝圣,这样的安康盛世,让朱元璋不由得开始佩服刘伯温的远见卓识。
而他在日本那里受的“委屈”,也终于在百年后得以“报仇”...
万历朝鲜战争与“日本吞并论”之辩
1588年,朝鲜国主北逃义州,向宗主国明朝求援,称朝鲜受日本报复,国土危在旦夕。
原来,日本结束内部动乱后,对外扩张的野心日渐膨胀。
再加上幕府势力分赃不均,国内领土无法均匀分配,日本太阁丰臣秀吉便决定,出兵侵占朝鲜,再征服中国,然后谋取天竺,实现自己的领土扩张梦。
为了能顺利实现称霸目标,在攻占朝鲜大部分领土后,日本向朝鲜提出诉求,要求对方配合自己征服中国,以换取国内的暂时和平。
但朝鲜国主断然拒绝了日本的要求,这让日本更为恼怒,由此发起疯狂进攻。
无奈之下,朝鲜国主只得求援明朝,希望能得到大明庇护。
接到求援信息后,明朝立即派四万大军抗倭援朝,平壤一战大捷,明日朝三国开始议和。
1597年,假意休战的日本再袭朝鲜,这让明朝大为震怒,再派七万明军增援,誓要给日本一次教训。
正是在这次战斗中,丰臣秀吉战死,明军一路打至露梁海峡,重挫幕府士气,畅快一扫明朝初期的不平之气。
千年之后,再提起当年这场万历朝鲜战争时,除去歌颂李舜臣、邓子龙等将领的铁胆衷心外,明朝的军事实力也得到了肯定。
而建明之初,明太祖朱元璋放弃吞并日本的睿智,也被后人重新拿来思考。
大家认为,如果不是朱元璋当时放弃出战,转而沉下心来韬光养晦,万历朝鲜战争中,明朝也不会重挫日本,清算百年前的挑衅之仇。
但其实,对于朱元璋是否想过攻打日本之说,历来众说纷纭。
有人认为,在真实的历史中,朱元璋其实从未想过攻打日本。
建立明朝后,朱元璋的确曾广发玺书,争取周边城市甚至周边小国的臣服,但他的“万国来朝”,更侧重于道德感化,强调心悦诚服。
而分发给各地的玺书,也根据对方的实力大小调整成了不同的版本。
“朕奉天命,已主中国。”
“惟四夷未报,故遣使报王知之。”
在给高丽、安南等地的玺书中,朱元璋的语气就比较强硬,字里行间都是向下俯视的人君之态。
甚至,在给爪哇的玺书中,朱元璋更是直接表露来意,要求其“识时务、知臣礼”,俨然已将爪哇当成了自己的附属国。
但对于日本,朱元璋的态度就暧昧了起来。
在给日本的第一封玺书中,朱元璋还特意给出了“臣与不臣”两个选择,对日本的偏爱呼之欲出。
从当时的政治局面来看,朱元璋的偏爱,自有他的道理在。
作为抗击过蒙元的小国,在与元朝的激烈对战中,日本凭借自己的努力,成功刷到了存在感。
由于是草根出身,所以明朝建立后,明朝君主对待日本的态度,关系到周边小国对明朝的初步印象。
仅仅是这一点因素,就足以让朱元璋对日本另眼相待。
而在遣日的第二封玺书中,朱元璋的态度就更加明显了。
面对斩杀过自己国家五名使臣的日本,朱元璋也并未在玺书中表达出自己的愤怒,而是以一句“尝遣人往问,久而不答”来粗粗带过。
也就是说,即使日本挑衅在前,为了国家大计,朱元璋也并未想过强硬出兵,直接吞并日本。
恰恰相反,在朱元璋的在任时期,明朝对日本的态度,一直都是以防守为主,穿插试图“四夷宾服”的暗示,双方在正面的冲突并未上升到刀枪棍棒的程度。
而那位提出关键意见的刘伯温,也被看作是小说话本的二次加工。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他,虽然头脑敏捷,为朱元璋建言献策,却远远达不到如此“神化”的地步。
结语
不论史学界最终如何定义“朱元璋吞并日本论”,前朝历史都已成过去式。
也无论是哪个版本,明太祖朱元璋的睿智神勇,都值得我们敬佩称赞。
而刘伯温的那三点建议,虽无法考证真实性,但也给我们好好上了一课:
做任何事之前,都要三思而后行,既不要逞一时之快,也不要固步自封,堵塞视听。
#秋季图文激励计划#
发布于:江苏省